培養場地要干燥、空氣清新,溫度控制在27℃以下。培養菌袋通常采用單排迭堆的方式排放,亦可“井”字形排放,表面撒一層石灰,無論何種排放方式,盡量使料內溫度不超過30℃。超過30℃要及時散堆,并通風換氣及時降溫。培養場所盡量保持黑暗。接種后10天內要勤檢查,發一敗涂地當年要及時揀出處理。菌袋除排放在地面以外,亦可搭床架排放,可充分利用空間。每層床架堆放菌袋的層數亦要根據氣溫的高低而定。床架層與層間的距離通常50厘米左右,床架間過道一般以70厘米為宜。15天后把上下料筒調堆,檢查菌絲吃料情況,一般經20~25天左右菌絲長滿整個培養料,接種至子實體原基的形成一般需35天左右,接種到子實體形成的時間與品種的不同和培養環境的溫度高低、溫差的大小等原因密切相關。
出菇管理:菌絲長滿全袋后,就地出菇或搬到出菇場地出菇。就地出菇時,原先排放較密集的應重新排放,排與排間距離以采摘方便為標準。出菇前要給予一定的散射光,增加通風,適當增大日夜溫差,增加空氣相對濕度,從而刺激子實體的形成。
溫度控制:平菇是變溫性結實菌類,變溫刺激有利于平菇子實體的形成。原基形成后,溫度在15~24℃時,子實體生長較快,溫度過低子實體生長較慢,但菌蓋肥厚;溫度過高,雖然子實體生長快,但菌蓋薄且脆,纖維較多,品質下降。
濕度控制:適宜的空氣相對濕度是子實體形成和正常發育獲得高產的重要條件。一般空氣相對濕度以65%左右為宜。不同時期噴水方式和噴水量有所不同,子實體形成初期以空間噴霧加濕為主,以少量多次為宜,保持地面濕潤。當子實體蓖蓋大多長至直徑3厘米以上時,可直接噴在菇體上,空氣相對濕度最好不要低于80%,以85%左右為最佳??諝鉂穸忍?,子實體不能形成,已形成的亦會因干燥而萎縮死亡。濕度過高極易發生雜菌污染。采完一潮菇后,停止噴水3天左右,然后重新噴水,刺激新一潮菇的形成。實際生產時,往往出菇不齊,潮與潮間的分隔不明顯,通常當大部分菌袋出了一次菇后就作為一潮菇來處理。
光照控制:平菇子實體的形成必須有光線的刺激,菌絲長滿菌袋后,要給予適當的散射光,但不能陽光直射。黑暗的環境或光線太弱,子實體難于形成,即使形成了,子實體的生長也常常不正常,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,通常以能看報紙的光線即可。在人防工事等場所應安裝照明燈來增加光照,刺激子實體的形成。
通風換氣:菌絲生長期無需經常通風,菌絲亦能正常生長。子實體形成和生長發育階段需要足夠的氧氣,必須加強通風換氣。一般的出工菇場地適當打開窗即可,人防工事或地下室栽培要人為送風換氣,在保證空氣濕度不過低的情況下,盡量增加通風量。通風換氣不僅有利于子實體的形成和發育,同時可減少雜菌的污染。
采收:采收平菇要適時,一般七成熟即菇體顏色由深變淺,菌蓋邊緣尚未完全展開,孢子未彈射時采收最好。如果菌蓋邊緣充分展開,不但菇體纖維增加,影響品質,而且釋放的孢子會引起部分人過敏,同時還會影響下一潮菇的產量。采摘時一手按住培養料,一手抓住菌柄,將整從菇旋轉擰下,將菌柄基部的培養料去掉。每采完一次菇后,都應及時打掃衛生。正常情況下,秋末、冬季、春初的料袋可收4~5潮菇,春末、夏季、秋初只能收2~3潮菇,如果管理不善,雜菌害蟲嚴重者只能收一潮菇,甚至無收成。平菇子產體是越嫩越好吃,幼菇口感良好,既滑又爽,隨著人們口味的不斷變化,近年來,一些菇農專采摘菌蓋在3厘米以下的幼菇供應高文化餐廳,價格較高。如果管理得當,可采收6~8潮幼菇。、
清場、廢料處理:通常情況下,采收5潮菇后,大多數菌袋內的營養已消耗殆盡,為了充分利用場地,應及時清場。清場后認真打掃衛生、消毒,供下次使用。清理出來的料袋有多種處理方法,一種是將所有的料袋去掉塑料袋,廢料作為有機肥,用于種菜、種果或養花,另一種是將菌絲仍較好的料袋脫去塑料袋,搬至塑料大棚或果林下,覆蓋營養土,適當噴水,可出1~2潮菇。出菇后,廢料直接作肥料;還有一種方法是,將未受污染的料集中曬干或直接用作雞腿菇等食用菌的栽培原料。